[寓言故事]牛虻和牛虱,鹅的诉说
1、牛虻和牛虱:
一条大水牛身上停着牛虻和牛虱。 牛虻大骂牛虱:“牛虱,你这坏良心的,又来吸牛血了!我是牛的真正亲人,实在恨透了你们这些坏蛋!” 牛虱也大骂牛虻:“牛虻,你这坏良心的,你才是吸牛血的害虫!我是牛的真正亲人,我才恨透了你们这些坏蛋。” 他们骂来骂去,骂了大半天,谁也不让谁。最后两人的肚子空了,巴不得立即吸点血,于是决定不再争论了。 牛虻便首先转嗔为笑:“哎呀,误会了,误会了,我们不是同姓牛吗?都是牛的亲人,都是兄弟呢!既然是亲人,再争下去有伤和气,要不得,大家彼此彼此算了。” 牛虱也笑逐颜开:“是嘛,我们早该如此!” 于是牛虻和牛虱就在牛身上各自拼命刺吸起来,不管牛痛苦得怎样蹦蹿翻滚,他们对这位同姓亲人毫不心慈手软。 过后,牛虻对牛虱说:“亲爱的兄弟,我们既是牛的亲人,应当更加爱护他。如果野蜂、蚊子等敢来轻轻叮一叮牛,我们一定要狠狠打击,决不容情!” 牛虱说:“对,决不容情!”
2、鹅的诉说:
树阴下,我教女儿背诵唐朝骆宾王的诗歌《咏鹅》。 不知道什么时候,一只大鹅站在了我们的面前,“你念的鹅在哪儿呀,我想见见它,什么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,纯粹是胡扯!” “我生下来就没见过清澈的小河,现在的小河,不是干涸就是泛着黑色的泡沫,你再瞧瞧我身上的颜色,黑不溜秋地,公鸡都嘲笑我说是乌鸦的表哥,哼!” 我无言以对,脸上一阵阵发热……
3、错字无忧:
一个出版社编辑正在伏案改稿,忽然听见有轻微的说话声。 "这个笨蛋已经改了两遍了,也没发现我们。"声音甲说。 "是啊,看来我们两个可以高枕无忧了。"声音乙说。 "你们是什么人,躲在暗处嘀嘀咕咕?"编辑找不着说话的人,便对着空气大吼起来。 "哈哈,编辑先生,我们是你的死对头,两个错字,就在你的稿子里。"错字甲提高了嗓门说。 编辑的脸憋得通红,眼睛瞪得大大的,全神贯注地审读稿件。突然,他用铅笔在错字乙的身上重重打了一个问号。 "坏了,我被发现了。"错字乙惊慌失措地说。 "别慌!"错字甲制止错字乙说话。编辑用阴森森的眼神盯了错字乙一会儿,双手打开了一本字典。 错字乙准备就义。 "虚惊一场。这个字原来没错。"编辑笑着站了起来,上床睡觉了。 "这是怎么回事?"错字乙问错字甲。 "你还没看出来吗,他的字典是伪劣的。"错字甲回答说。
4、两小儿辩日:
大教育家孔子在周游列国时,有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,半路上看见有两个10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,于是就让马车停下来,到跟前去问他们:“小朋友,你们在争辩什么呢?” 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:“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,中午时离我们远些。”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,他说:“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,中午时才近些。”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:“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,到了中午,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。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,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?”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,他说:“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,到了中午,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。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,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?” 两个小孩不约而同地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做“裁判”,判定谁是谁非。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老先生也难住了,因为当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,很难说明两小孩所执理由的片面性,也就不能判断他们的谁是谁非了。孔子只好哑口无言。两个小孩失口笑了起来,说:“谁说你知识渊博,无所不知呢?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!”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:人生有限,知识无涯。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看法,而要克服片面性就必须深化认识,进行辩证思维。 相关信息 -沪教:《两小儿辩日》教案设计 2010-04-22 -语文S版:《两小儿辩日》教学设计 2010-03-31 -人教大纲:《两小儿辩日》教学设计 2010-03-05 -人教:《两小儿辩日》教学设计 2009-07-31 -26《两小儿辩日》 2009-04-28 -《两小儿辩日》教学设计 2008-10-27 -《两小儿辩日》说课稿 2008-10-27
5、好谀亡国:
虢(guo)国的国君平日里只爱听好话,听不得反面的意见,在他的身边围满了只会阿谀奉承而不会治国的小人,直至有一天虢国终于亡国。那一群误国之臣也一个个作鸟兽散,没有一个人愿意顾及国君的,虢国的国君总算侥幸地跟着一个车夫逃了出来。 车夫驾着马车,载着虢国国君逃到荒郊野外,国君又渴又饿垂头丧气,车夫赶紧取过车上的食品袋,送上清酒、肉脯和干粮,让国君吃喝。国君感到奇怪,车夫哪来的这些食物呢?于是他在吃饱喝足后,便擦擦嘴问车夫: “你从哪里弄来这些东西呢?” 车夫回答说:“我事先准备好的。” 国君又问:“你为什么会事先做好这些准备呢?” 车夫回答说:“我是专替大王您做的准备,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饥、解渴呀。” 国君不高兴地又问:“你知道我会有逃亡的这一天吗?” 车夫回答说:“是的,我估计迟早会有这一天。” 国君生气了,不满地说:“既然这样,为什么过去不早点告诉我?” 车夫说:“您只喜欢听奉承的话。如果是提意见的话,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爱听。我要给您提意见,您一定听不进去,说不定还会把我处死。要是那样,您今天便会连一个跟随的人也没有,更不用说谁来给您吃的喝的了。” 国君听到这里,气愤至极,紫涨着脸指着车夫大声吼叫。 车夫见状,知道这个昏君真是无可救药,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。于是连忙谢罪说:“大王息怒,是我说错了。” 两人都不说话,马车走了一程,国君又开口问道:“你说,我到底为什么会亡国而逃呢?” 车夫这次只好改口说:“是因为大王您太仁慈贤明了。” 国君很感兴趣地接着问:“为什么仁慈贤明的国君不能在家享受快乐,过安定的日子,却要逃亡在外呢?” 车夫说:“除了大王您是个贤明的人外,其他所有的国君都不是好人,他们嫉妒您,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。” 国君听了,心里舒服极了,一边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,一边美滋滋地自言自语说:“唉,难道贤明的君主就该如此受苦吗?”他头脑里一片昏昏沉沉,十分困乏地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。 这时,车夫总算是彻底看清了这个昏庸无能的虢国的国君,他觉得跟随这个人太不值得。于是车夫慢慢从国君头下抽出自己的腿,换一个石头给他枕上,然后离开国君,头也不回地走了。 最后,这位亡国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,被野兽吃掉了。 如果一个人只爱听奉承话,听不进批评意见,又一味执迷不悟,一意孤行,那后果将是十分可悲的。
<< 上一篇
下一篇 >>
网友留言(0 条)